大雁为何每年必须南飞迁徙?

一首《鸿雁》,一句大雁南飞,道出了中国人特有的乡愁,不过在这些鸟儿的背后,你有想过它们为什么每年必须飞行上万公里迁徙,为什么大雁飞行时一定要整齐排队呢?

每年11月份左右,会有成千上万只大雁从北方飞往南方,它们有时在空中飞舞盘旋,有时就在地面上栖息觅食、嬉戏作乐,远远望去极为壮观。

仅山东一地,南飞的大雁就已经连续8年都来过冬,并且数量从最早的两三万只,增长到了如今的10余万只。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1】迁徙的大雁

从幼时起,我们便通过课本、歌谣以及故事绘本各种渠道中知道,大雁是一种每年都要迁徙的候鸟候鸟是会在春秋的时候沿着固定的路线,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来回迁徙的鸟类。大雁则是会在秋天成群结队地飞往温暖的南方去预备过冬,然后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又会浩浩荡荡地组队飞回老家去。

甚至我们的小学课本中还这么描写道:“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秋天就到了”

简单的一行字却描述了大雁这种候鸟迁徙的艰难与残酷,也让我们潜移默化中意识到,抬头看见排队飞过的大雁时,不是春天就是秋天快要到来了。

【2】大雁迁徙带来的疑问?

只是,在看见大雁从头顶飞过时除了感叹以外,人们不禁也会发出疑问:
·这些迁徙的大雁都是同一个家族吗?它们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勤劳地飞来飞去呢?

·大雁“背井离乡”的目的是什么?它们家乡所属的这个北方究竟有多北?要飞往的南方又究竟有多南?

·大雁只能靠着自己的翅膀一下一下地扇动着飞远,那它们需要睡觉和休息吗?它们每一年能飞多远呢?飞行的过程中会否有意外与危险,会不会遭遇伙伴的逝去?

·大雁的队伍里有没有领头“雁”?它们担负着什么样的责任呢?是它们制定的飞行队伍姿势和飞行的“规矩”吗?

……

大批大批的雁群如此“无趣”又执着地往返在两个地区之间,在大雁自己看来这或许是平凡的、没有什么特别的行为,但在人类的眼中,这样的坚持是伟大又令人敬佩的,究竟是什么支撑着它们这样的执着呢?

迁徙的大雁

【1】大雁为什么要迁徙?

“去远方吧大雁,去温暖的春天,去南方……然后再回到家乡,用温暖拥抱这里”。

这是一位诗人写下的关于大雁的诗句,简单又充满情感,却道出了大雁不远千里万里迁徙的原因:为了冬天能在属于热带地区的南方获得食物与生存资源,也为了夏天能回到家乡繁殖后代、哺育幼鸟

大雁只是人类对雁属鸟类的一个俗称,其实其中包含了9种具体的大雁,比如我们所知的鸿雁、灰雁、豆雁以及白额雁等。中国拥有全球9种大雁中的7种,可谓是雁属“大户”了。而这7种大雁无独有偶,全都是候鸟。

大雁是群居动物,迁徙时不仅拖家带口甚至还是携亲朋带好友,经常是数百只、上千只、甚至成万只地汇聚在一起,“整装列队”出发。

它们大多栖居在北方,而这个北方可不仅仅是指我国的河北、东北或者华北,甚至更远一些,它们更多居住在靠近北极的地区,比如从北极圈到中国东北的范围内。这里大部分仍处于温带地区,夏季白天长夜晚短、日照时间长阳光丰富,不仅玉米、小麦、大麦、燕麦等食物多,也没有什么天敌,可以说是最佳养崽基地了。

大雁是水禽,杂食动物,群居在水边,以水里的植物、植物嫩叶与细细的根茎、谷物等为食物,当然也吃小虾、小虫啥的。可是到了冬天以后,水面结冰,北方天敌变少的同时,食物也更少了,别说燕麦谷粒,就是蠕动的小昆虫也被冻在了冰天雪地里。而这个时候,为了活下去,大雁就不得不开始向南方迁徙。

与北方相对应,大雁选择的南方也不是我们以为的常规意义上的“秦岭淮河以南”。它们飞往的南方是相对于大雁的栖息地而言的南方,就像广东人眼中广东以北都是北方一样的道理。

所以有的大雁会到广东、福建沿海一带过冬,比如灰雁;有的斑头雁呢则会选择贵州、四川、湖南附近;有的来自更北的北方的大雁甚至是从西伯利亚随着寒流出发,来到北京、河北、或者山东避寒。当然,有些大雁要去的南方几乎能南到缅甸、印度,乃至南非去。

大雁选择南方避寒的原因也很简单:暖和,有吃的。大雁最想要的觅食环境就是拥有着成片稻田、广袤沼泽地和宽阔水面的水域。而南方大部分地区都位于热带,冬天温度就算再低水面也很少结冰,而且资源丰富,除了水里的鱼虾螺虫管够以外,水域外经常都是成亩成片的麦草,也管饱。

当然,也因为热带地区资源丰富,很多鸟类都互相抢食,所以对资源的争夺也十分激烈。而且,大雁的天敌本来就多,在南方这种万物都很适宜的环境就更多了:天上飞的鹰、隼、白尾海雕……地下跑的老鼠、猫、黄鼠狼……不管是哪一种对于大雁幼鸟都是致命的敌人。

所以为了更好、更安全地养大雏鸟,每年天气转暖以后,大雁就会飞回北方的故乡

【2】迁徙途中的大雁有多辛苦?这条旅途又有多残酷?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宋代词人范仲淹写道,从西北而来的大雁朝着衡阳飞去,一步不停,看不出有丝毫的停留的打算。一次这样漫长而又艰难的长途迁徙,大雁要飞上多久呢?

根据动物学家们的采样跟踪调查,大雁的飞行速度大概在每小时60到90千米左右,而要完成一趟国内的迁徙之旅的话大概要花上1到2个月的时间。是的,这一两个月以内,大雁就这么组队呼扇着翅膀飞,以飞到目的地为准,途中可谓是要历尽千辛万苦。

首先是它们要面对的强气流。飞机在天上飞行都得面对气流呢,何况身材并不庞大的大雁呢?大雁们大多是在高度两千米左右的高空飞行,而这片高度区域被称为对流层,顾名思义也就是空气对流出现最多的区域,也是最不稳定最容易出现复杂情况的区域。很有可能飞着飞着就被一阵强风直接掀翻,摔落下来。

而这个时候,队伍中的“领头雁”和飞行队伍的造型就起了大作用了。能够担任队伍中的头头的大雁基本都是身强力壮也格外有领路经验的“大佬”了,它们飞在最前面主要有两个任务,一个是“老雁识途”可以带头引路,另一个就是牵引气流。

当领头的大雁扇动翅膀的时候,就会带起一股从下向上的上升气流,而后面跟着的大雁们就可以顺着这股气流张开翅膀靠滑翔前进。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能看到大雁呈“一字形”或者“人字形”组队前进的原因。因为这样飞行,大部分大雁都可以很大程度地省下力气来,飞长途嘛,精力很重要

而动辄一两个月的长途路程,当然也不可能只有一只领头雁,这种情况下雁群会随时变换队形,就像节目演出一样,换队形的同时调整推举出一位新的头头来领路。

大雁的队形变化不仅可以有利于减少体力,还肩负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责:安全护卫。大雁的迁徙通常是在傍晚或者晚上进行,无论是休息、觅食,还是飞行的时候,整个队伍都会将幼鸟、老鸟或者受伤的鸟护在队伍中间,一旦发现敌人就彼此啼叫提醒,然后直接进入集体御敌状态。

保持队形还能防止有大雁掉队。2017年的时候,厦门市民就非常难得地在翔安的海边发现了一只体态极其瘦弱的孤雁,据推测就很有可能是跟大部队走失了的迷路大雁。这样迷路后在海边找到暂时栖息地的大雁已经算是幸运的了,因为大部分落单的孤雁都会因为天敌以及谋生手段的原因更容易遭遇死亡的危机。

可就算大雁选择成群迁徙,也只能避免一些困难,这条注定充满意外与未知的道路种仍然存在许多无法避免的困境:比如,星罗密布的高压输电线、布下天罗地网的天敌或者人类猎人……甚至在路线本身——生活在我国本就偏南地区的大雁,可能会选择远渡重洋地跑到澳大利亚岛屿上去越冬。

可是海面上的对流风较弱,雁群不能如同在陆地上空一样借力。而且大雁要如何保证自己在一望无际、没有休息地的海洋上空飞行时的体力与休息,也是最大的难题。它们需要忍饥挨饿,可能遇到狂风暴雨恶劣天气,甚至连海洋上的人类设施都会成为阻挡它们前进的障碍。

可是纵使存在再多困难,大雁的迁徙仍在这样一次次的南来北往中延续至今,它就像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在春天北去,在秋天南归,始终如此。

雁南归,人也归

因为大雁总是在每年秋季的时候都会南迁,春季又奋力飞回故乡的巢穴,所以从古至今都常常引起游子们思乡怀亲的伤感情怀,而大雁也就成了承载人们浓浓思乡之情的寄托。

唐代诗人王湾写:“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古时候的人们尚且是借鸿雁传书来寄托自己对家人的思念,而到了现代,大部分普通人却成了大雁,在春天背上行囊组队离开家乡打工谋生,到了冬天再带上一年攒下的积蓄归家去团聚。

这何尝不是现代社会中另一种意义上的雁群呢?

加上我国大部分人都是选择来到南方的沿海城市务工谋生,因为南方城市的经济更发达,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就像大雁能在南方找到更多的食物和更适合冬季生存的环境一样。打工的人们在南方的城市省吃俭用,这里是暂住的地方,却永远不是真正的家。等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只会约着顺路的老乡一起组队,踏上归家的路,奔赴那个遥远的、念念不忘的故乡。

尤其是快过年,一群群载着家人返乡的摩托大军们疾驰在国道公路上时,不正是人类里归家的雁群吗?他们也是乡友作伴,有人领路有人识图,大家一起照应路上的安全,彼此借力,互相扶持照顾,只为顺利归家。

大雁的一生有一半的时间都花在了迁徙之上,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如此机械地往返数年,为了繁殖也为了生存。大雁或许并没有自己这么做是为了什么的意识,只是因为天性如此。而人类也何尝不是这样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呢?只是我们知道,这是为了生命,也为了给家人挣上更好的生活,生存如此。

正如老歌《鸿雁》的歌词中写:“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每一只越冬的大雁都向往着在春季时回到故乡,每一个在外的打工人也随时惦念着在新年时节回到家人身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