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闽江福州段风光。林双伟 摄
8月29日,“福州市确定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发展目标30周年”理论研讨会召开。会上,专家学者通过研讨交流,进一步深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与福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福州日报今日摘登相关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增强八大实力
提升城市生命体生机活力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冯仕政
福州要系统推进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生命体生机活力,需增强八大实力。
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以科学的城市规划布局承载空间,以有活力的产业体系承载产业和就业,以集约高效的城市运行体系提升容纳规模和流动的能力。
提高城市有机生命力。在地区、全国和全球大体系中布局生产体系,以人民宜居安居为首要原则布局城市生产和生活空间,立足城市人造生态和城市自然生态相融相生布局城市生态空间。
提升城市系统韧性力。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并提高其运行质量;加强城市各系统的开放性、联动性;厘清政府、社会和市民在城市建设和治理中的功能并形成有机合作关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命共同体。
提升城市智能智慧力。以数字技术赋能城市运行系统,以数字技术赋能城市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城市治理智慧化。
提升城市内外联动力。强化城市服务和治理的综合性;构建城市借力生长、借势发展的战略和平台;做好内外循环文章,为城市发展开拓大市场、打通大动脉、建构大网络。
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力。科学盘活城市各方力量和资源,提升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益;推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基础公共服务的全覆盖,增强优质公共服务的共享性。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尊重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提升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人文内涵和现代价值;让历史文化资源塑造城市,让城市成为文化创新发展舞台;全面提升城市居民的文化承载力,塑造具有独特气质、独特风貌、独特形态的城市生活生态。
提升城市创新创造力。高度重视城市教育体系建设;立足城市特色、品格和资源,打造城市的创新创造链;创造有特色的创新创造生态,吸引创新创造人才;为青年的创新创造创业提供空间和舞台,让青年成为城市创新创造力的源头活水。
为走出中国特色城市
现代化新路子努力奋斗
新华社研究院院长 刘刚
1995年,习近平同志代表福州市委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新的奋斗目标,将一城一域的发展与全国、亚洲乃至世界联系起来,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敢为人先的气魄胆识,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作出积极探索。
一是以中国式现代化价值理念,丰富“现代化国际城市”内涵。中国式现代化从人口规模实际出发,强调城市不仅是规模生产的经济场所,也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社会共治共享的人文空间,体现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逻辑,必将成为国际城市发展的新范式。
二是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引擎,实现“科技”与“民生”同频共振。新质生产力通过原创性与颠覆性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深层变革与全面升级,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体现了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丰富的实践。
三是以“韧性安全”为坚实基础,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韧性”作为建设人民城市的核心目标之一,涵盖从基础设施建设、应急管理体系、社会动员能力到形成产业多元化结构等各个方面,福州应当走在前列,探索总结系统性的“解题思路”。
四是以“文化自信”为精神根脉,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展示窗口。现代化人民城市必然是一个拥有强大文化内核的城市,是市民“可阅读、可漫步、可沉浸”的精神家园,更是世界感知中华文明“可亲近、可理解、可共鸣”的生动窗口。
推动聚焦高质量主题的
内涵式发展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周丹
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确立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战略目标和发展理念,对于福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发挥了关键引领作用,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在一致,对于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首先,福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根本属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城市。其次,福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突出强调“人的现代化”,实际上无论是经济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还是文化、教育、科技的现代化,抑或是居住方式、环境、基础设施的现代化,都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需要,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再次,福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强调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要加强国际联系、融合,达到现代化基础上的高度国际开放性。
30年前,习近平同志对于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过程中,设定城市目标“大”“洋”“紧”“近”四种模糊认识的纠正和澄清,在今天看来,仍然值得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对照学习。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是聚焦高质量主题的内涵式发展,而不是贪大求全的发展、以洋为尊的发展、一叶障目的发展、急功近利的发展。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作出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部署。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定位和能级,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资源禀赋,有不同的产业结构和发展优势。习近平同志对福州作出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战略安排,是立足福州实际的,譬如人文、资源、港口、华侨、近台、特殊政策等方方面面的优势,同时又是面向世界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是定位“在发展自己特色的基础上国际化”。我们要把现代化人民城市真正建设好,把我们的中国式现代化真正推进好,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文化强市赋能
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的探索实践
福建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潘玉腾
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这一宏伟目标,探索了以文化强市赋能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的福州范式,其中所蕴含的思想精髓与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一脉相承,形成了“历史与现实的呼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价值追求一脉相承。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亲自推动的“菜篮子工程”等民生工程,深刻诠释了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活力与目标皆归于“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城市工作中的生动写照,与在福州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宏伟目标是一脉相承的。
二是坚持以文化传承发展推动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发展理念一脉相承。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把保护文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倾力推动三坊七巷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修缮,向世界彰显福州的文化底蕴。在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把“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作为城市建设的七大重点任务之一,与以文化建设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是一脉相承的。
三是坚持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开放思维一脉相承。习近平同志推动福州与美国华盛顿州塔科马市结成“姐妹城市”,并让跨越百年的“鼓岭故事”广为人知。近年来,从“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到“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与在福州工作期间充分发挥福州文化优势特色、不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探索和实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现代化国际城市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地方的早期探索
福建农林大学党委书记 赖海榕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亲自主持编制并推动实施“3820”战略工程。这一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地方的早期探索。
以人为本理念是福州实践所蕴含的丰富理论智慧。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福州大力推动“安居”“广厦”“造福”等民生工程,是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生动体现。
综合协调发展是福州实践的另一理论支柱。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协调发展和综合平衡。福州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注重统筹兼顾,既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等新质生产力,又持续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生态文明建设。这种协调发展观使福州避免了单向度、不均衡的发展陷阱,实现了全方位、系统性、深层次的精彩蝶变。
制度创新驱动也是福州实践的重要理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制度现代化。福州持续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等改革,健全完善“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努力在制度创新、运行机制上实现新突破,为现代化实践提供了有力保障。
实践充分证明,福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在市域层面的早期孕育和实践探索。
第一,它深刻映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本质属性。从“3820”战略工程提出的城市综合发展目标,到具体而微的民生工程,都清晰地表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人民福祉。第二,它生动诠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辩证统一。保护三坊七巷等文化遗产的决策,其深远意义在于认识到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第三,它前瞻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福州对生态环境的关切和保护实践,体现了对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和超越意向,是对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宝贵探索。
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在福州的先行探索与实践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福建文史研究馆馆员 郑传芳
习近平同志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期间,对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并在不同场合多次阐述了他对福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整体思路。当年理论与实践探索有如下的特点:
第一,前瞻性确立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正确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这不仅与我们党通过“三步走”战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紧密衔接,而且也与福州作为省会中心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的战略地位与肩负的社会责任相适应,体现了高瞻远瞩、战略远见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
第二,深入分析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基本要求和基础条件。习近平同志对标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基本条件,正确分析福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多种优势和有利条件。同时,也分析了存在的具体差距和困难,始终保持任重道远的清醒认识。
第三,系统谋划了福州3年、8年、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步骤、布局、重点等,明确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宏伟目标。还确定了增强经济实力、高起点搞好城市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工作重点。
第四,科学确定了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要对标国际条件,高标准高起点搞好建设;要有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实现加快发展、超常规发展;要敢想敢干敢试敢冒,增创新优势;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既增强建设意识又防止片面性;要加强有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使城市建设建立在科学基础上。
第五,精心擘画了宏伟蓝图和提供坚强的领导保障。习近平同志制定“东进南下、沿江向海”发展战略,实施棚屋区改造、“菜篮子工程”、治水治污和疍民上岸,倡导“马真精神”,实施一栋楼办公;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确保城市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民城市的根本性质。
现代化国际城市是中国式现代化
丰富理论内涵的先声
福州市委党校教授 林善炜
现代化国际城市战略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市域层面先行探索的光辉典范,是中国式现代化丰富理论内涵的先声。其蕴含的战略思维、为民宗旨、改革精神、生态意识和文化情怀,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核心要义一脉相承、高度契合,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现代化国际城市战略在方法上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新路。现代化国际城市战略着眼福州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强调战略的全局性、推进的整体性、举措的系统性,在方法论上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探索出新的实践路径和发展思路,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生动运用,与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方法上是高度一致的,具有共同的方法论原则。
现代化国际城市战略在实践上契合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面向。现代化国际城市战略着眼当下和长远,聚焦跨世纪福州发展中率先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现代化发展的先行探索实践,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和现实导向。现代化国际城市战略是对福州现代化发展的探索实践,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市域样本,回应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时代问题和人民呼声,与中国式现代化现实面向高度契合。
现代化国际城市战略在本质上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现代化。现代化国际城市战略的各项具体实践,始终遵循人民至上的价值逻辑,阐释了以人为本的价值指向,把一项项重点工程建成民心工程,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努力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福州“现在发展得比当时设想得还要好”。经过30年持续深入的实践,现代化国际城市战略引领和推动福州实现了各领域全方位、历史性跃升,福州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福州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以人民为中心
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
福州冶城发展集团总经理 林功波
作为一名福州人和建设者,有幸见证30年来中国式现代化福州实践所取得的成就,我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维度,对福州在“山、水、文”三个领域的传承与发展作个分享。
过去,顶层设计有高度,一张蓝图绘到底。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现代化与国际化是福州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并在生态文明和文脉赓续方面提出了诸多前瞻性的思想理念,为福州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现在,规划建设有深度,一任接着一任干。这30年来,保护福山福水、弘扬闽都文化。在治山方面,开展山体保护与生态修复,建成山地生态步道152公里、各类公园1503座、绿道1395公里。在治水方面,从内河整治到水系治理,从海绵城市到全域治水,全面提升城市的生态韧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水治理“福州模式”。在文脉赓续方面,塑造历史文化遗产景观,讲好系列“福州故事”,加强历史记忆活化传承,谱写“福州经验”。
未来,城市发展有广度,人民城市为人民。福州可继续谱写“山、水、文”三大特色文章。聚焦沿江向海、经济兴城,建议加大三江口开发建设力度,推动“福马路和福厦路两条工业走廊”产业升级,提振闽江航运、打造黄金水道、强化山海协作。聚焦护山活水、文脉润城,建议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在“三山两塔一条江”的古城格局上,打造“左旗右鼓,北莲花南五虎”环城一重山、“两江四岸,双龙穿城入海”护城两江水的大山水格局。同时,挖掘山水特色主题,系统推进闽都文化叙事工程,以人为本、以文为媒,让城市更加有厚度、有温度,让人民更有幸福感、荣誉感。
福州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 潘倩、蒋雅琛整理
编辑 刘晓芳
审核 申哲
监制 万小英 黄而海
相关文章:
深耕“文化塑城”,日照岚山迎许瀚文化盛宴08-31
续写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奋斗新篇——“福州市确定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发展目标30周年”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登08-31
虚拟F1中国公开赛激战“中国数谷”,为数字体育发展开辟全新路径08-31
看“戏舞”交融 品新韵重庆08-22
泉州中心市区将增植1500株刺桐树08-22
品重烟台村歌嘹亮 2025年烟台村歌大赛分区赛即将开赛08-21
夜经济持续释放消费新活力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