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贷”、“彩礼贷”、“墓地贷”惹争议,多家银行火速撤下宣传!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1 06:46:00    

银行贷款可以用于补缴养老保险?近日,湖南省多家农商行推出以补缴养老保险等为专属用途的“养老贷”,包括长沙农商行、华容农商行、临澧农商行、津市农商行、邵阳农商行、茶陵农商行等。这一创新虽为养老保障补上了缺口,却也引发业内对金融边界的热议。今日,多家银行火速撤下“养老贷”相关宣传。


多位银行业专家表示,在银行贷款市场竞争加剧、净息差收窄的背景下,金融机构正积极开拓养老金融这一新业务增长点。这类产品主要针对临近退休但社保缴费不足的城乡居民,具有一定的普惠性质,但同时也引发了对老年人债务负担加重的担忧。


“养老贷”昙花一现?


近期,湖南省至少40家银行落地了“养老贷”产品。争议也随之而来。7月10日,记者发现,有部分银行火速撤下“养老贷”相关宣传。


根据此前推出的产品情况来看,平江农商行、邵东农商行、长沙农商行、衡东农商行、茶陵农商行等推出的“养老贷”产品贷款利率均按照3.1%执行;醴陵农商行、湘潭天易农商行为3.2%;安乡农商行、冷水江农商行等推出的产品利率则为3.45%。多家银行特别注明贷款利率固定无浮动,无任何附加费用。


简单来说,“养老贷”就是通过银行贷款补缴社保,通过提升缴费档次换取更高养老金,退休后再用养老金优先偿还贷款本息,剩余部分归个人支配,该产品主要面向两类人群:从未参保但希望一次性缴满15年的群体,以及已参保但希望提档补缴的群体。


然而,这一普惠金融产品却因定价惹来争议,记者对比发现,湖南省多家银行给出的“养老贷”利率高于长沙市的房贷利率(长沙的首套房贷利率为3.05%)。


抛开利率来看,该产品可能隐含多重风险。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称,在长达15年的贷款周期中,存在参保人健康状况变化、养老金政策调整等影响还款的不确定因素。若借款人中途身故,剩余债务很可能转嫁给子女,形成代际债务压力,“银行在产品设计上更加审慎。”


金融创新需有合规边界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居民养老保障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但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仍面临挑战,特别是在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村居民群体中尤为突出。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大量灵活就业人员存在缴费年限不足或缴费档次偏低的问题。在农村地区,尤其还有相当比例的农民尚未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当这些群体临近退休时,往往需要一次性补缴数万元保费,这对收入不稳定的居民构成了不小的经济负担。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难理解“养老贷”“续保贷”等金融产品出现在市面上。董希淼认为,“养老贷”的推出,为那些因资金短缺而无法足额缴纳养老保险的人群提供了新的选择,帮助借款人在不影响当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未来的养老保障水平。


具体来看,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来说,有助于增加缴费人数,增加缴费金额,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对银行来说,有助于满足客户需求,营销和服务一批客户,并增加信贷投放;对居民来说,获得信贷资金支持,顺利缴纳养老保险或者增加养老保险缴纳金额,进而提高养老保障水平。


不过根据2024年2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个人贷款管理办法》,个人贷款被明确定义为“向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发放的用于个人消费、生产经营等用途的本外币贷款”。该办法特别强调,贷款用途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国家政策,禁止发放无指定用途的个人贷款。


由此,董希淼认为,“养老贷”性质较为模糊,存在合规性争议。“养老贷”“续保贷”是否属于个人消费贷款,缴纳养老保险费用是否属于“个人消费”用途,在制度上并不明确。


“尽管这类产品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社部门的压力,但金融机构介入社会保障需要有边界,并且合规。”一位银行业分析师认为,金融产品应当定位为社保体系的补充,而非替代。在具体操作中,需要严格限定适用人群,并建立有效的风险共担机制。


董希淼建议,商业银行应加强与地方政府及人力社会保障部门协同,进一步完善“养老贷”“续保贷”等产品设计,建立资金使用闭环,并引入商业保险等风险分担机制,既要精准地服务好低收入居民,又要防范化解经营风险,真正实现“银发经济”与金融安全的平衡发展。


信贷投放承压

避免为创新而创新


“养老贷”等产品的推出,一方面表明中小银行试图在贷款品类方面找到差异化,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当下中小银行信贷投放的焦虑。


“现在银行面临的最大困境不是放不出去贷款,而是找不到合适的借款人。”某股份行信贷部负责人说。


近年来,有不少银行将目光转向更细分的市场领域,推出特色信贷产品,从“彩礼贷”“墓地贷”到如今出现的“养老贷”,均是这一做法的现实反映。


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龙表示,“养老贷”本质上是银行拓展业务、寻找新零售业务增量的手段。在经济下行周期,传统优质贷款客户减少,银行被迫下沉客户群体,通过差异化产品在竞争激烈的贷款市场中吸引特定客户群体,增加市场份额。


业内认为,若银行竞争进入非理性阶段,风险将快速累积,不良率持续攀升、客户偿债能力被严重透支。


郭金龙建议,银行应当回归信贷本源,避免为创新而创新。一方面要坚守风险底线,建立更科学的客户准入和定价机制;另一方面应加强与社保部门的协同,探索真正可持续的养老金融服务模式。同时,监管部门也需及时明确创新边界,防范金融风险与社会风险相互叠加。

来源:都市现场

相关文章:

“养老贷”、“彩礼贷”、“墓地贷”惹争议,多家银行火速撤下宣传!07-11

刮出100万!恭喜这位无锡人!07-10

国务院台办:启用M503航线W121衔接航线对两岸同胞都有利07-06

如果文物会说话丨镇馆龙纹画像砖揭秘“龙城”常州07-05

2024年广州市牙刷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发布07-03

六部门推十四举措,四川省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实施07-01

跨境支付通上线!往香港银行转账“免费秒到账”06-30

胡文剑接棒红塔银行:十年大行经验,能否唤醒“烟草系”基因?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