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傍晚时分,我家的冰箱罢工,在一阵巨响后突然沉寂了。发动机运转停滞,我爸捣鼓了一阵也没能让它复活。无奈之下我打开生活服务App呼叫同城的维修师傅,但正值晚饭时间,师傅都不愿上门。
那可怎么办?若是放到第二天维修,冷冻的食材估计都会坏掉。
我和老爸看着冰箱发愁,我妈却淡定地拿起手机,拨通物业主管的电话:“杜姐诶,哎呀,不好意思打扰你了,我家冰箱坏了,之前听你说我们小区里面有业主是维修电器的师傅,你能帮忙找下联系电话不?”一分钟后,杜姐发来联系电话。两分钟后,我妈平静地说,“师傅现在就上门”。半小时后,冰箱复活了。
一个小插曲慌慌张张地开始,稳稳当当地结束。
我妈的学历不高,职位不大,权力没有,财运一般,总之就是个普通的妇女,但在我印象中我妈总是无所不能。只要她出手,生活中的大小琐事好像总能迎刃而解,她总能从以她为中心的生活圈内的各个角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人脉,我生活的顺畅有一半得益于她扫除障碍。
有一次我退烧后想要洗澡,怕复烧想要用艾叶烧水洗澡,但临时又买不到,我妈在小区逛了一圈后,抱回来一大把。我震惊地问她去哪买的,她说,是小区和她一起散步的业主给她介绍的另一个业主家门前种的。
我的工作涉及产品的销售,我妈的人脉网能帮我完成将近一半的任务。更让我惊讶的是,其中有一位阿姨是我爸朋友的爱人,多年前离婚了,但我妈一直和那位阿姨保持着联络,并通过阿姨帮我拉来了很多客户。
这些看起来琐屑、细小的事情,似乎不值得一提,但有时候琐事的混乱和无解更让人内耗和焦虑。生活本来就是由一件件小事堆积而成的,妈妈将一件件小事铺平捋直,也就让我们的生活道路更加顺畅和平坦。
而妈妈这无所不能的能力,来自被轻率地贴上“无效社交”标签的闲话家常。
我妈是天生的“社牛圣体”,用网络上的话来说,就是拥有“狗路过都能聊两句”的本事。比如买个菜遇上熟识摊贩老板能聊上两句,下楼遇见小区清洁阿姨能唠上一会,高铁上陌生的旁人也能迅速熟稔起来,每天和一起散步的业主阿姨们聊上一个钟还意犹未尽,周末必定会串门亲朋好友家。回想起从小到大,多少次和妈妈在路上偶遇熟人,妈妈停下来眉飞色舞地闲聊,而我则在一旁尴尬而焦灼地抠着手指,心里抱怨妈妈浪费时间。但妈妈那张朴实无华的大众人脉网络,就是在这一次次看似“无用”的闲聊社交中形成的,渗透于生活细节的每个缝隙。熟识的摊贩会告诉她哪样食材新鲜,清洁阿姨会特别仔细地清扫我家门前区域,邻居阿姨们隔三差五就往家里送些特产,这便是妈妈的社会资本,有温度的资本。
妈妈们的“无效”社交甚至还承载着一定的心理疗愈功能。我妈每天晚饭后都会在小区内散步消食,从一开始的一两个人,逐渐发展成五六个人的散步小队,这个小队的形成核心就在于闲话家常的“无效”社交。妈妈们利用这一个多小时的散步时间,倾诉着生活中的压力和矛盾,交流着处理家庭关系、孩子教育、应对困境的实践智慧,而后各自心情舒畅地返回家中。有时亲密关系难以启齿的内心,反倒在这个看似散漫的情感宣泄空间更容易展开。
在这效率至上的时代,人们习惯用“投入产出比”来衡量社会交换的价值。一部分人倾向于有目的的社交,比如职业社交、商业社交、共同爱好社交等,因为与职业相关、可获得商业机会、可以交流爱好而被赋予“值得”,所以被称之为有效社交;而像妈妈们这些看似漫无目的的闲话家常,因为没有主题、没有章法、无法产生即时利益而被草率地定义为“无效社交”。我们时常困惑于妈妈为什么浪费大量的时间在“无效”社交上,有这时间不如多看几页书、多刷几分钟手机,可能知识来得更快。
然而,当我们放下功利心、目的性,认真观察和体验生活,就会发现妈妈们的“无效”社交有着深层的脉络和纹理。这些脉络和纹理贯穿在生活的角角落落,蕴藏着现代社会容易忽视的生存智慧,那是一种依靠长期的社区互助、信息交换、情感信任而构建的稳定的社会体系。
让我们认真回想下,当我们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最先伸出援手的也许往往不是我们通讯录里面那些自认为“有用”的精英人脉,而是被妈妈敲响家门的邻居,电话里那个被你嫌弃聊得太久的阿姨,或是那个见面就喋喋不休的广场舞大妈。
(作者为广西北海企业职员)
•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安娜
责编 温翠玲
相关文章:
妈妈们那看似“无效”的社交,其实大有用处05-11
雷军时隔月余首度发声:系小米创办以来至暗时刻,感谢公众支持05-10
荣昌政府食堂主厨都炒麻了:连炒十三四个小时,平均一人炒180多斤猪肉05-04
文创消费“给你好看”05-04
关税战下,美国人放着家门口的商场不去,“打飞的”来中国扫货05-04